然而,展览馆刚开门没几天,那位地主的弟弟就收到了周总理从北京发来的急电,通知他立即前往北京上任。
这位地主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的弟弟为何会被周总理特意调到北京工作?
【“大地主”的文彩庄园】
在民国时期的四川,刘家是个显赫的大家族。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刘家的祖先娶了当地富户胡家的女儿,借助胡家的帮助,刘家逐渐兴旺起来,产业遍布周边村镇。到了北洋时期,家族里有人参军,进入军界。民国时期,刘家更是出了两位大人物:一位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刘文辉,另一位是他的侄子刘湘。
刘文辉有个亲哥哥叫刘文彩,本来靠着刘家的势力在地方上算是个小有名气的富户。后来弟弟刘文辉在川军里当上了大官,刘文彩也跟着水涨船高,在四川政府里混得风生水起,先后当过烟酒分局的局长、船捐局的局长、禁烟总处的处长,还有捐税总局的总办等好几个重要职位。
讽刺的是,刘文彩身兼禁烟总处长一职,实际上却是当地最大的毒品贩子。他不仅亲自参与鸦片的买卖,开设烟馆,还强迫百姓大面积种植鸦片,禁止他们种植粮食。如果有人胆敢违抗命令私自种粮,轻则会被他征收所谓的“懒税”,重则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刘文彩还担任了一个关键职位,这让他更容易搜刮钱财,那就是负责征税。不过这些税并非人们心甘情愿缴纳的,而是各种强制的摊派和额外征收。
除了“懒人税”,还有修路的“道路费”,上厕所要交“卫生费”,家里种花摆花得付“花卉费”,甚至连家里有把锄头也要交“工具费”。总之,各种名目的费用层出不穷,而且这些税费已经提前征收到了未来三十多年。
过去,有群众向当地政府举报刘文彩的问题,但政府因为害怕刘家的势力,不仅没有对刘文彩采取行动,反而把告状的群众抓了起来。这样一来,刘文彩就成了大家又恨又怕的"刘老虎",谁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1931年,刘文彩在返回家乡前,以“清乡司令”的身份强行向百姓征收所谓的“捐款”。他的手下带着箩筐和刺刀去收钱,短短几天就搜刮了近20万元。撤离时,他携带的金银财宝装满20多艘船和10多辆汽车,据说光银元就有800多万。
刘文彩回到家乡后,利用搜刮来的财富大量购买土地,一次就入手了几千亩。他还通过强占百姓的田地,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地产规模,个人拥有的土地接近2万亩。如果算上他家族兄弟的田产,总数更是超过了30万亩,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从后来在刘文彩家里找到的文件和物证来看,他经常使用从官方“购得”的空白地契,看中哪块地就直接在上面填写户主和面积。实际上他根本没掏一分钱,就把这些土地变成了自家的财产。
刘文彩的所作所为自然会激起民众的不满和抗争,但面对他拥有的财富、权势、人手和武器,普通百姓只能默默承受,无力反抗。当时流传在孩子们口中的歌谣这样唱道:“周围的地全归刘家所有,老百姓的血汗全为他家而流。”
刘文彩以"租田"闻名,他的手段狠辣到连周扒皮这种人都得骂他一句"黑心鬼"。
那时候农民要租他家的地得先交一笔保证金,这笔钱退租时能拿回来,但不会算利息。等到他退钱时,法币已经不值钱了,钱的实际购买力缩水了一大截。
刘文彩抓住这个空子,动不动就拿退租吓唬租户,逼他们签下不公平的新合同。没过多久,他又反悔不认账。这么一来,租户们不但给他家白干活,还得倒贴钱给刘家。
部分农户签的是“死租”合同,不论年景好坏,每年都得按往年收成的八成给刘家交租。这些人辛苦一年,基本算是白忙活,还得盼着风调雨顺,别闹灾荒。
刘文彩不仅欺压本地百姓,还干起了放高利贷、搞黑社会、向商家强收保护费的勾当,甚至私设法庭,残害了许多革命志士。这个人简直是罪大恶极,坏到了骨子里。
1949年,解放军在各战场节节胜利,随后向四川挺进。刘文彩见形势不妙,吓得魂不附体,急火攻心染上重病,结果抛下几十万家产,撒手人寰。
1958年10月,大邑县决定把刘文彩的庄园和住宅改造成展示阶级斗争的场所。这个庄园占地超过7万平方米,住宅也有2万多平方米。很多曾被刘文彩欺压的老百姓,纷纷拿出家里的物品作为证据,捐给了这个展览馆。
春节那会儿博物馆刚开门,挤得水泄不通,听说有好几个村民在里头被踩伤了,可见来看热闹的人多得不得了。
刘文彩庄园开放后,最不自在的就是他的弟弟刘文辉了。
【一方霸主“西康王”刘文辉】
刘文辉在家排行老六,打小就聪明过人,思维敏捷,是全家上下的心头肉,被哥哥们和长辈们亲切地称为"老刘"。他在私塾里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经常受到夸奖,是附近一带出了名的聪明娃。
年仅13岁的他就凭借一篇关于国家强盛和军事力量的文章在当地教育圈引起了轰动。成都陆军小学的校长看中了他的才华,破例录取了他。之后,刘文辉顺利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深造,并在22岁时以出色的表现提前完成了学业。
刘文辉完成学业后,跟着哥哥刘文渊一起投奔了川军里的亲戚刘湘。那时候刘湘在军中已经有点名气了。虽然刘文辉比刘湘年轻七岁,但在家族里他的辈分却比刘湘高,按规矩刘湘得管刘文辉叫叔叔。
刘文辉的机灵劲儿在家族里早就传开了,刘湘也早就听说过。现在看到刘文辉从保定军校学成归来,刘湘心里暗暗觉得这位年轻的叔叔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但又不好明着反对,于是就把刘文辉安排到了川军师长陈洪范那里做事。
出乎刘湘意料的是,刘文辉的晋升之路异常顺利。从最初担任参谋,到升任连长,再到成为团长,接着又当上师长和督办。到1926年川军与国民革命军合二为一时,他已然坐上了军长的位置。
刘湘在与其他军阀的较量中多次失利,随着各方势力的此起彼伏,他与另一位姓刘的能人不可避免地展开了较量,最终爆发了正面冲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刘争川”事件。
刘文辉发展迅速,但刘湘更胜一筹,他抢先获得了蒋介石的青睐,在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上都压过了刘文辉。最终,在邓锡侯等人的协助下,刘湘成功击败了刘文辉。
然而,刘湘对邓锡侯等人始终心存戒备,觉得同是刘氏宗亲,内部纷争不能让别人占了便宜。因此在整合了刘文辉的主力部队后,便安排他出任西康省的主席一职。
这次挫折让刘文辉深刻反思,他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到西康省的管理工作中。他采取多种方法,比如与少数民族搞好关系、推动商业贸易等,逐步解决了西康的混乱局面。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百姓过上了比其他地方更加安定的生活。
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后,刘文辉立刻拿出50万元支援国家,还积极整军备战,随时准备上前线,可蒋介石一直没批准他的请求。与此同时,作为四川当家人的刘湘,已经带着30万川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抗日前线了。
可惜的是,刘湘的身体状况已经无法让他实现抗击日寇的心愿。在南京失守的沉重打击下,他于1938年1月在汉口与世长辞。
刘湘去世后,四川省主席的位子空了出来。刘文辉本来打算回四川掌权,但蒋介石怕他和以前的老部下抱团,形成一股不好收拾的力量,就没让他回去,而是继续留在西康。蒋介石选了刘文辉的老部下王缵绪来当这个省主席。
此时,刘文辉已经成功整合了四川和西康的力量。虽然蒋介石很快亲自出任四川省主席,但他并没有把刘文辉的势力从四川政府中赶走。同时,刘文辉控制的西康省也始终没有让蒋介石的势力介入。
此时的刘文辉已经坐稳了西康地区的头把交椅,成了名副其实的地方霸主。他对蒋介石的专制做法越来越看不顺眼,心中渐生不满。就在这个时期,刘文辉开始想方设法,暗中与共产党方面搭上了线。
【“西康王”接到周总理的任命】
在保定军校那会儿,刘文辉就因反应敏捷、主意多,被同学们戏称为"智多星"。这外号虽带点玩笑意味,但也反映出他思维活跃、处事老练的特点。
1944年民盟刚成立那会儿,刘文辉就跟着龙云等一批人加入了。他们在抗日救国这件事上出力不少,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此外,他们还团结了一批坚持抗战、追求民主的人士,在政治上给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制造了不少麻烦。
1938年,刘文辉就与共产党高层有了往来。那时候,日本正借助德国驻华大使向蒋介石施压,试图以这种迂回手段让蒋介石放慢抗日的步伐。
由于这个内幕在党内广为流传,刘文辉和民盟的其他成员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
1938年夏季,董必武和林伯渠等领导前往武汉参加会议,途中特意到刘文辉的住所拜访,这是他们首次与刘文辉直接交谈。他们赞赏了刘文辉的抗日积极性,并表达了团结所有可能的力量,包括蒋介石,共同对抗日本侵略的愿望。
从蒋介石当时的表现和言行推断,他极有可能是在表达反对蒋介石、支持抗日的立场。
虽然在那时公开谈论"反蒋"显得相当冒险,但刘文辉并未向当局告发董必武等人。他提出,可以找机会先与龙云化解矛盾,至于是否采取反蒋行动,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决定。
刘文辉说到做到,真的和龙云冰释前嫌,联手抗击日寇。到了第二年,董必武和林伯渠在重庆私下会见了刘文辉,对他的抗日功绩给予了高度赞扬。
1942年,在张志和的牵线下,刘文辉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晤。会谈中,双方就时局展开深入交流。周总理向刘文辉传达了党中央对他的评价和立场,并对他当年在大渡河边的所作所为表示体谅。
周总理提到的理解,是指当年红军强行渡过河流时,对面驻扎的是刘文辉的军队。尽管蒋介石下令要炸毁那座桥,但刘文辉并未执行,反而选择移除了桥上的木板。
正是由于他这一关键行动,红军才得以顺利渡过天险大渡河。这很可能是刘文辉故意放水,尽管双方在泸定桥争夺战中损失惨重,但毕竟各为其主,立场不同。
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央不会因为过去的矛盾而对刘文辉心存芥蒂。刘文辉也被党中央的宽容所感动。
此后,刘文辉在西康省的根据地内,共产党的广播信号频繁出现,向延安传递西康和四川的最新动态。为了确保广播设备不受损害,刘文辉特别安排了一个连的士兵来保护这些设备。
1949年12月,周总理通过广播向刘文辉传递了行动的信号:“是时候了。”紧接着,在12月9日,西康省的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等将领决定不再听从蒋介石的“坚守”指示,毅然选择起义,公开表态支持解放军,成为了解放事业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辉出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常委等要职。他还将哥哥刘文彩给他的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土地全部上交给国家。用他的话说,"我原本是个大地主,这些土地本来就应该属于国家,我不过是物归原主罢了。"
虽然刘文彩的恶行已经传遍全国,让整个四川乃至全国都认识了这位臭名昭著的地主恶霸,但考虑到刘文辉的感受以及保护他的需要,周总理特意发电报邀请他前往北京,安排他在林业部任职。
年过花甲的刘文辉,头发已经花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继续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结语】
1972年后,刘文辉由于健康问题退休了。他的孩子们有的当了记者,有的做了老师,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的进步出一份力。
刘文彩的"地主庄园"如今已成为人们回忆那段黑暗旧时代的重要标志。
两个"刘家"已经完全分道扬镳,不仅仅是表面行为和身份上的区别,更关键的是他们内心深处想法、价值观和信仰的截然不同。正是这种本质的差异,导致了一个遭人唾弃,另一个受人尊敬的结果。